脍炙人口

脍炙人口拼音

[ kuài zhì rén kǒu ]

脍炙人口的意思

脍:切细的肉;炙:烤熟的肉。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。指美味人人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。

近义词

交口称誉 爱不释手 口碑载道 喜闻乐见 百听不厌

反义词

鲜为人知 平淡无味

用法

作谓语、定语;指作品等

结构:复杂式 感情:褒义词 字数:4字 年代:古代 热度:常用

出处

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卷十海叙不遇》:“李涛;长沙人也。篇咏甚著;如‘水声长在耳;山色不离门’……皆脍炙人口。”

例子

一部脍炙人口的《国风》与《小雅》,也是“三百篇”的最精采部分,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。 闻一多《歌与诗》

脍炙人口造句

  • 1、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,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。
  • 2、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,令人垂涎欲滴。
  • 3、他妙笔生花,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。
  • 4、今天,我听到了曲高和寡的乐曲,看到了画家手下的妙笔生花真是美不胜收,当然也听到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。
  • 5、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,妇孺皆知。
  • 6、只有能够妙笔生花的作家,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佳作。
  • 7、李白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、好词。
  • 8、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很感人、很细腻,并且脍炙人口、妇孺皆知。
  • 9、这部小说雅俗共赏,脍炙人口
  • 10、唐诗三百篇,篇篇都脍炙人口

脍炙人口成语故事

这个成语是从《孟子?尽心下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:“脍炙,所同也;羊枣,所独也。”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。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(一种野生小柿子,俗名牛奶柿)。曾晰死后,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。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。有一次,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:“脍炙(精美的肉食)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?”孟子说:“当然是脍炙好吃。”公孙丑说:“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,可为什么父亲死后,曾参只戒羊枣,不戒脍炙呢?”孟子回答说:“脍炙,是大家都爱吃的;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,所以他死后,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。”根据以上记载,后人引申出“脍炙人口”这句成语,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(多指诗文)。来自

脍炙人口成语接龙

以"口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顺接):
若悬河: 若:如,好像。悬河:指瀑布。说话滔滔不绝,如瀑布倾泻下来一样。形容能言善辩。也作“口似悬河”、“口如悬河”。
是心非: 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完全不同。指心与口不相一致。[近]阳奉阴违。[反]表里如一|心口如一。
蜜腹剑: 嘴上说的很甜美,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。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。
干舌燥: 燥:干。口舌都干了。形容说话太多。
头禅: 原为佛教语。指一些禅宗和尚不明禅理,只是空讲一些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。后泛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并无实际意义的词句。
以"脍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接):
莼羹鲈: 莼:一种蔬菜名,多年生水草,叶、茎可做汤。鲈:鲈鱼。脍:切得很细的肉或鱼。想吃用莼菜做成的汤,把鲈鱼切细做成的菜。指家乡美味。
金齑玉: 谓精美的食物。 北魏 贾思勰 《齐民要术·八和齑》:“熟粟黄。谚曰:金齏玉膾。橘皮多,则不美;故加粟黄,取其金色,又益味甜。” 宋 宋祁 《宋景文公笔记·释俗》:“擣辛物作齏,南方喜之,所谓金齏玉膾者。” 陈去病 《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

查看更多: 含有、 的成语
上一个成语:快马加鞭 下一个成语:郐下无讥
脍炙人口的意思 脍炙人口的拼音 怎么读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造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