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眼不识泰山

有眼不识泰山拼音

[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]

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

虽有眼睛,却不认识泰山。比喻见闻太窄,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。

近义词

有眼无珠 有目无睹 有眼无瞳 视而不见

用法

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自谦的客套话

结构:复句式 感情:中性词 字数:6字 年代:古代 热度:常用

出处

明·施耐庵《水浒全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

例子

他有眼不识泰山,真是一个见识短浅的人。

有眼不识泰山造句

  • 1、我尊敬的森林主人,我老虎是有眼不识泰山请您饶吧!
  • 2、昨天晚上我才发现自己既失职又有眼不识泰山
  • 3、刚才我有眼不识泰山,请大人恕罪!
  • 4、我是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小人,罪该万死。
  • 5、他以优异的成绩向所有人证明了他们是有眼不识泰山
  • 6、对站在面前的文学巨匠,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
  • 7、他有眼不识泰山,竟把县长错当成老工人。
  • 8、我说你们真的是有眼不识泰山吗?
  • 9、怪呢!都怪我有眼不识泰山,遇到中国国家足球队的了!
  • 10、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,请高抬贵手,原谅我吧!

有眼不识泰山成语故事

宋朝时期,东京禁军拳棒教头王进的父亲王升曾经棒打小流氓高俅。10年后高俅官至殿帅府太尉,直接管辖王进。高俅为报一棒之仇把王进抓来打一顿。王进连夜携全家逃到史家庄,史进有眼不识泰山,还是史父识英雄,让史进拜王进为师。

有眼不识泰山成语接龙

以"山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顺接):
清水秀: 秀:秀丽。指山水秀丽,风景优美。也作“山明水秀”。
高水长: 象山一样高耸,如水一般长流。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。后比喻恩德深厚。
雨欲来风满楼: 欲:将要。山雨就要来了,满楼都是呼啸的风。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和迹象。也作“山雨欲来”。
河表里: 语出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 楚 师背酅而舍。 晋侯 患之,听舆人之诵曰:‘原田每每,舍其旧而新是谋。’公疑焉。 子犯 曰:‘战也!战而捷,必得诸侯;若其不捷,表里山河,必无害也。’”后以“山河表里”形容形势险要。
不转水转: 《论语》曰: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”仁者喜欢山,因为山是静的、固定的、不流动的。其中表现的是一种坚定、一种执著。比如我们对爱情和事业的执著等。智者喜欢水,因为水是动的、流动的、可以转的,所谓“山不转水转”,水体现的是一种灵活、一种变化,这是智者对事物的态度。同时也寓意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。山,水,人等都是具体事物。任何事物,静止都是相对的,而运动是绝对的。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,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。“山不转水转”,词面上讲的自然现象,实质上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:以山喻人。世间万物,运动是绝对的,静止是相对的。即使“山”(喻人,包括你我)主观上希望“不转”,“水”(自然界一切事物)却照样“转”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例如改革开放以来,许多机构设置、人事安排几乎天天在变动,有些人适应不了,怨声载道。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这句话劝解他,使他随遇而安。以水喻人,以山比喻另外的人或事。当局面难以扭转时,或当双方相持不下时,用这句话劝导人们采取灵活措施,不要硬碰硬,以免两败俱伤。以水喻头脑。所谓“山不转水转,水不转人转”,就是在左右碰壁、陷进绝境时,人的大脑首先要“转”起来,克服恐慌的心理。这句话还可以鼓励自己或他人:不管有多少苦难,有多少坎坷,不要失去自信心,总会有峰回路转、阳光明媚的一天。有否这鼓励,结果是大不一样的,因为人在承受力到达局限时总是软弱而苍凉的。应用:俗话说山不转水转,各领风骚几年,正是因为股市的曾经低迷才能够创造今日股市的火暴。展望未来,当投资者感觉到股市大事已经降临时,社会投资渠道和资金流向就会发生扭转,这无形之中就开始给房地产市场进行持续的降温过程。
以"有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接):
莫须: 宋朝奸臣秦桧诬陷岳飞谋反,韩世忠不平,去质问他有没有证据,秦桧回答说“莫须有”,意思是“也许有吧”。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:~的罪名。
无中生: 道家认为,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把没有的说成有。比喻毫无事实,凭空捏造。
子虚乌: 〈书〉汉朝司马相如有《子虚赋》,假托子虚、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。后用“子虚乌有”指假设的、不真实的或不存在的事情。
绝无仅: 只有这样一个,再没有别的。形容极其稀少。
无奇不: 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。

查看更多: 含有、 的成语
上一个成语:有目无睹 下一个成语:有眼不识荆山玉
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有眼不识泰山的拼音 怎么读 近义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