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意孤行

一意孤行拼音

[ yī yì gū xíng ]

一意孤行的意思

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,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。

近义词

执迷不悟 自以为是 刚愎自用 不可理喻 死心塌地 固执己见

反义词

博采众长 虚怀若谷 从善如流 清夜扪心 迷途知返 群策群力 回心转意

用法

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顽固派

结构:偏正式 感情:贬义词 字数:4字 年代:古代 热度:常用

出处

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(赵)禹为人谦倨。为吏以来;舍毋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;禹终不报谢;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;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
例子

皇上和杨文弱、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,但迫于臣民清议,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,与虏订城下之盟。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三章

一意孤行造句

  • 1、他从不肯听别人的劝告,总是一意孤行
  • 2、你还不改掉嗜赌陋习,一意孤行,真愿意被视作害群之马吗?
  • 3、半壁江山就因他的一意孤行而断送了。
  • 4、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,我绝不会一意孤行地采取行动。
  • 5、他对大家的好言相劝不理不顾,依然一意孤行
  • 6、他的一意孤行,最终导致了霸王别姬一样的结局。
  • 7、像他这样拒谏饰非,一意孤行,是非常危险的。
  • 8、他一意孤行,不听别人的劝告,最终铸成大错。
  • 9、认识你让我好累,失去自我,只因你的霸道,你的一意孤行,你的无理取闹,让我寝食难安,身心疲惫!不知所措!。
  • 10、不讲法律,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。

一意孤行成语故事

出处《史记。酷吏列传》公聊相造清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行一意而已。释义:“意”,意见想法“孤”,一个人。原意为谢绝请托,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案件。现指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,独断独行,不采纳他人的意见。故事:西汉时期,有个叫赵禹的人,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,一个偶然的机会,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,寓意深刻,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。汉武帝大为赏识,便让赵禹担任御史,后又升至太中大夫,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。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;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,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。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,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,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,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。几次以后,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;看不起人。过了一些时候,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,决定制定“知罪不举发”和“官吏犯罪上下连坐”等律法,用来限制在职官吏,不让他们胡作非为。 消息一传出,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,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。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,谁知赵禹见了公卿,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。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,过了一会,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,便起身告辞。谁知临走前,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。 这样一来,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,有人问赵禹,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?他说:“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,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、处理事情,按自己的意志办事,而不受别人的干扰。

一意孤行成语接龙

以"行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顺接):
尸走肉: 行尸:可以走动的尸体;走肉: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。比喻不动脑筋,不起作用,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。
百里者半九十: 一百里的路程,尽管已走了九十里,只能算是走了一半。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就越感到困难。常用来劝勉人做事要善始善终。
云流水: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,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。
: 行行:走啊,走啊;重:又。指道路遥远,走了一程又一程。
将就木: 行将:将要;木:指棺材。指人寿命已经不长,快要进棺材了。
以"一"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接):
天下第: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。
知行合: 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,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。
百里挑: 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。形容人才出众。
九九归: 归:珠算的一种除法。比喻绕了不少圈子,归根到底,又回到了本源。
表里如: 表:外表;里:内心。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。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。

查看更多: 含有、 的成语
上一个成语:一惊非小 下一个成语:一成一旅
一意孤行的意思 一意孤行的拼音 怎么读 近义词 反义词